乡村振兴的“晋中样板”

时间:2022-10-07 20:12:53 | 浏览:565

青山绿水的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中国农科院山西农谷蔬菜花卉基地山西农谷科创基地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一角祁县城赵镇修善村新貌晋中国家农高区是山西现代农业的核心和中枢,又称为“山西农谷”。2021年金秋,又一次吸引了外界的目光。2021年中国农民丰

青山绿水的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

中国农科院山西农谷蔬菜花卉基地

山西农谷科创基地

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一角

祁县城赵镇修善村新貌

晋中国家农高区是山西现代农业的核心和中枢,又称为“山西农谷”。2021年金秋,又一次吸引了外界的目光。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庆祝活动、第七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和2021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同时在山西晋中举行,如此盛事,晋中独享,无疑昭示着晋中在“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征程中的卓越和超凡。

如果说纵横欧亚大陆、驰骋商界300年的晋商是晋中历史上曾经的骄傲,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农业学大寨到晋中国家农高区;从三晋农业第一县到影响全国的乡村振兴(太谷)论坛……你总能感受到晋中大地萌动着如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那份激情和果敢。一路走来,历史所赋予现时晋中最深刻、最具影响力的标签当属晋中农业。

深入晋中,在田间地头、在美丽乡村、在老百姓幸福的笑脸里、在不断蝶变的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成果里、在日益被新技术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的思想里,你就会越来越读懂晋中农业的过去和现在。

创新无处不在,成果层出不穷,变化日新月异,在此仅选取几个主题片段来感受一下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不同风采。

有机旱作农业实现“新突破”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明确指出:“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有机旱作”是破解我国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所谓有机旱作农业就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和元素而形成的一种特色农业。传统农业追求产量,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造成面源污染,危及食品及生态安全,加之山西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安全优质高质量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正是解决此二者的根本之策。

晋中市寿阳县,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虽有百万亩耕地、百万亩林地,但境内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如何摆脱传统农业的困境,该县果断选择有机旱作农业先行先试,实现了全县农业发展的新突破。

从2017年开始,位于寿阳县的嘉禾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遵循有机旱作农业的理念和技术,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结合立地条件,探索出“三控三增三提升”的玉米旱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即通过控肥、控膜、控药,增加植株密度、增厚耕作层、增加机械使用率,推动地力提升、产量提升、品质提升。

通过实施有机旱作农业,该农业示范园区的玉米种植已连续三年亩产突破1000公斤,使“吨粮田”成为现实,创造了山西省旱作农业高产新纪录,比同等地力增产32%,每亩增收450元。

2019年9月6日,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在寿阳县召开,与会农业部的专家高度肯定了该县“深松、密植、减肥、禁膜”这一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被专家誉为全国旱作玉米生产最高水平,并示范推广了寿阳县的嘉禾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吨粮田”经验。

通过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寿阳县整体实现了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成功转型,连续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旱垣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全省优质杂粮基地县等“重量级”称号。

以寿阳县省级示范县和省市级示范片为依托,晋中市以实施“百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工程”为重点,通过辐射带动,推动耕地质量提升等十大工程,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促进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高效发展,持续推进有机旱作示范市建设。

在操作层面,晋中市建立了由100名省级专家、20名市级专家组成的有机旱作农业专家库,大力推行“行政领导+农业专家+农技指导员+基地+合作社+示范户”的包联责任制,为全市有机旱作农业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

在太谷县北六门村的山西田森蔬果种植基地水肥自动化控制中心里,来自西班牙的农业专家Ferlin正在精细地查看番茄的水肥施放情况。作为有机旱作农业推广的主要形式,水肥一体化具有省水、省力、省工、高效、少病虫害等优点。基地技术主管畅晋丽告诉记者,园区内有92个拱棚、46个日光温室,累计10.48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仅需要员工30多名。相较于传统农业,节水量竟达三分之一,亩均产量大约可提高一倍。而在太谷区范村,近2000亩荒山荒坡、撂荒地上建起了智能有机旱垣温室。这不仅高效利用了荒山荒坡、丘陵地区土地,还通过运用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让温室人力成本节约40%、节水60%,实现了“大棚上山、平川种粮”的愿景。太谷围绕本地特色发展的功能杂粮、功能食品已销往全国各地。

“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科研人员闯路子,让农民享受科研成果。以旱垣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为例,通过先行先试,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更率先探索出了北方旱作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晋中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太谷区委书记、山西农谷党工委书记刘伟告诉记者。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武建林告诉记者:“晋中11个县(市、区)积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全方位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初步形成了有机旱作玉米、高粱、谷子、荞麦、火麻、茴子白、葡萄、苹果、酥梨、知母、黄芪等15种典型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有机旱作封闭示范县、片、区的建设,带动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如果菜节水灌溉、生物节水、免耕少耕、深翻深松等技术措施。”

2019年,晋中市成功申报“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9.57万亩,其中:省级示范县寿阳县实施3.21万亩,12个省级示范片实施1.38万亩,24个市级示范片实施2.66万亩,10个有机旱作玉米深松密植示范区建设12.32万亩。

在推广有机旱作农业的基础上,晋中市高瞻远瞩,进一步瞄准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强绿色品牌建设,强化标准化生产,推进整体生态优化,实现全产业链升值。截至目前,晋中全市已完成了38项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涵盖传统作物、蔬菜瓜果、中药材等。推广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627个,其中,无公害产品500个、绿色食品95个、有机农产品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3个。

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告诉记者:“通过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建设,推动了全市耕地质量提升、农资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实践证明,有机旱作农业加快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可以说,有机旱作农业的晋中实践正在为山西全省域有机旱作农业的推广开路铺基。

聚焦“特”“优”现代特色农业“新成果”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山西时,明确指出:“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稼祺藜麦研究院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有建成的全球唯一的藜麦基因库,成为有机旱作农业的先锋。现有藜麦米、藜麦面粉、藜麦酒等藜麦系列产品,存储3000份藜麦种质资源的冷库一所。目前,正在立足全球唯一的藜麦基因库,成立藜麦国际研发中心以及旱作藜麦基因编辑研究院,进一步优化藜麦的营养特性,建立全球藜麦研究院。为山西乃至全国、全球范围的“特”“优”农业示范引领。

太谷区范村镇,晋中国家农高区的核心优势产业基地。

范村镇范村往西,一大片平坦开阔地里,整齐排列的现代温室大棚格外壮观。这里是由山西东辉世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开发的先正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与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为伍,是先正达的发展定位。其先后与世界农业技术领先的中化农业、先正达、拜耳公司合作,引进和应用世界先进的种子、苗木、植保、作物生产技术,建成国际领先的7000平方米荷兰现代化玻璃温室、1000平方米以色列现代化玻璃温室、100亩可移动膜结构日光温室和300亩标准化林果基地。引进培育了先正达、德国拜耳、荷兰瑞克斯旺、美国、日本、台湾、山西农大110多个新品种,筛选出适合山西推广的品种37个,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为手段,辐射引导山西“特”“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在该示范园区2000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通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药用作物、果树作物、花卉作物和市民农田”七大板块,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循环农业和高科技装备农业的示范引领,同步建设200亩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基地,全面开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而在风景秀美的范村镇格子头村,由山西田森集团投资,与西班牙财富集团、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的番茄小镇格外引人注目。

该项目首期投资20亿元,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番茄工厂化种植、岸珀酒庄、番茄博物馆、功能型番茄深加工厂、番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萌宠动物园、新农村改造等,旨在以打造中国蔬果型番茄生产区为目标,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产供销+全产业链联动的乡村振兴模式。目前,已经完成投资6.3亿元,其中15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单体全环境智能控制玻璃温室已闻名遐迩。

全套引进欧洲番茄种植品种、技术和管理模式,“杜氏番茄”系列产品通过欧盟GAP等质量认证。番茄小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已经建造改进大棚10000多个,可带动番茄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10万元。目前,番茄小镇自有生产种植基地四个,占地1700亩,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番茄种植500余亩。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以新技术引领的“特”“优”产业几乎遍布太谷全区域。

晋汾白猪。这个由山西农业大学三代畜牧科研人员历经30余年协同攻关培育成功的国家级生猪新品种,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审猪品种,同时也是我省禽畜种业领域16年来首次有望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品种。晋汾白猪具有产仔多、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强、易饲养等诸多优点,目前已经在全国11个省份推广养殖。

有机旱稻,又名陆稻,具有耐旱能力强,适应旱地、坡地、山地等缺水环境,是山西省首次在太谷区首次试种的有机稻谷品种,采用国内具有领先专利技术的大型机械,集耕作、播种、施肥、浇水、掩埋五位一体,提高了种植效率,更主要是适应了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实践证明,该品种亩产量高,又有中储粮批量收购做后盾,可有效促进农业立地条件差的山区农村致富。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巨鑫现代农业示范园,各种“特”“优”高科技新品种随处可见。

脱毒苗木快繁技术是一个亮点。该示范园区开发的草莓、核桃等脱毒苗木快繁技术,申请专利12项,收集保存了3000余份优良种质资源和6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据悉,示范园目前年生产优质脱毒种苗3000万株,技术和产品辐射全省及内蒙古、陕西、河北等地。

目前,巨鑫现代农业示范园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草莓硅谷”。据介绍,示范园与吉林省蛟河市草莓研究所合作,建立及推广“草莓三级育苗体系”,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莓品种两个,“草莓硅谷”建成后每年将为全国三分之一的种苗用户提供10亿株安全脱毒草莓种苗。

在巨鑫,南菜北种项目引起广泛关注。

在项目示范基地,百香果和食用玫瑰长势喜人。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利用设施农业实施南果北种、南花北移,填补了我省空白,建立南果北种、南花北移中试基地,引进种植百香果及玫瑰实施设施示范种植面积11亩。

……

据了解,晋中国家农高区已经建成并运营五大基地,每个基地都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中枢和引领的作用。中国农科院花卉蔬菜科研基地聚焦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前期已经引进中科院、东辉世佳、南京邦农和山西农大等创业团队,开展南果北种新技术和食用玫瑰、高端花卉、蓝莓种植等新品种试验示范。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致力为北方有机旱作农业探路,建成千亩龙生种园、千亩有机旱作谷子机械化生产、千亩智慧农机示范园、千亩花卉基地和千亩农大中试基地“五大示范园区”,成为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典范。总部基地已实现深圳企业总部、神农科技集团等一批总部单位集中入驻。国家有机旱作实验室、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等正在加快推进。

“我们要用好晋中国家农高区这块‘金字招牌’,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产业为主导,着力打造立足晋中、辐射山西、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典型样板,努力走出一条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为牵引、示范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晋中市委书记吴俊清强调。

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美丽乡村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如何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新农村,晋中市的做法是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统筹兼顾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色、标准和质量。

平遥县宁固镇左家堡村,紧邻省道汾屯路,汾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曾经的左家堡村私挖滥采、乱排乱放,脏乱差是其“底色”。

2018年始,随着晋中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左家堡告别了旧貌,换上了新颜。1公里的街巷道路硬化、宁杜香安全饮水工程、1500高标准农田改造、18户危房改造、500米污水收集管道、污水收集池等工程同时展开,加之左家堡湿地公园、汾河廊带旅游通道的跟进实施,似乎一夜间,“丑小鸭”蜕变成了“白天鹅”。这还只是第一步。

紧接着,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的一系列工作相继跟进:全面禁止私挖滥采、乱排乱放,设立专人坚持每日巡查、突击检查常态化;对粪堆、垃圾进行整理,远离水源居民区,定时上门收集;家家户户改水改厕改圈舍;村内村外街道绿化1000米、涂墙美化5000平方米……

生态宜居的新左家堡村如同画中来,新村要有新风尚。左家堡村借助村民监督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扎实开展婚丧嫁娶整治工作,制定“村规民约”,遏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陋习;利用每月主题党日宣讲政策、开展公益活动;通过“一约四会”平台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倡导文明礼仪、社会新风尚。

左家堡村的蜕变是晋中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8年6月,晋中市印发了《晋中市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和《晋中市城乡人居环境整治2018年行动计划》,按照“高规格、高标准、高效率”思路,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帷幕。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晋中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大力实施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户厕革命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入手,遵循“规划先行、有序推进,示范带动、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明确模式、积极推动,完善机制、长效治理”的五大原则全面展开。

三年奋战,晋中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46.75亿元。三年时间,全市上下保持着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信心和干劲,全力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中。

到2020年底,各项工作亮点频呈。

晋中全市共建成各类农村生活垃圾中转设施126座,垃圾收运覆盖118个乡镇、1881个行政村,94.1%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100%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完成。

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全省瞩目:2019年11月,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介休召开,会上推广了介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灵石县、介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寿阳县被评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到2020年10月底,全市共有11个县(市、区)、92个乡镇、582个行政村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其中灵石县、介休市和寿阳县已在所有乡镇开展垃圾分类试点。

本着“小厕所、大民生”的理念,晋中市厕所革命全速推进,全市改厕基数户59.66万户,截至2020年10月底,拥有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9.26万户,改厕率66.3%。灵石县的农村户厕改造试点,以干旱、寒冷、贫困地区为重点,总结形成了适宜我省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改厕技术模式。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运行体系,河湖综合整治综合评分全省第二名。

全市县乡公路全部达到“四好农村路”创建标准,11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标准。到2020年,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昔阳县、左权县作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在“四好农村路”交通扶贫工作督导考评中,被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通报表彰。

三年来,全市累计创建省、市示范村208个,其中,创建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04个。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农户人家门口都挂着一块“美丽人家”牌子,有的三颗星、有的四颗星,后得知,这是晋中市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在全市开展的星级“美丽人家”创建活动,旨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域美、持久美、内在美、制度美”。

据了解,晋中全市100%的行政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一约四会”实现了所有建制村全覆盖。健全了长效管理制度,将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严禁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条款中,逐步推动环境整治工作向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公众监督方向发展。

为更深层解决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问题,晋中市立足增强基层党组织说话的底气、办事的财气、“三治”的硬气,在全省创新出台《晋中市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重点从班子建设、干部待遇、治理机构、考核激励、容错减负五大方面25条明确了思路、细化了措施。同时,创新开展“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二十五条》大大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活力和财力。全市100%的乡镇建立起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察“五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持久效力。

“‘十四五’期间,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我们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将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设计,特别是加快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突出乡村特色,体现农村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建设具有北方特色、山西特点、晋中风格的美丽新家园。”吴俊清向记者展望了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规划。

本报记者郝光明

(责编:马云梅、李琳)

相关资讯

雅安市名山区前红路:从“闹心路”变身为乡村振兴致富路

这条路有点牛关注!关注!关注!近期我区前红路上了《中国公路》《四川交通运输》杂志的刊面真的很厉害!四川交通运输杂志中国公路杂志上了这么有份量的杂志其实是一种认可那到底发生了什么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以前道路坑洼不平,雨天出门少不了一身泥;升级

仰韶文化遗址、地平线下古村落、万里黄河第一坝……带你看多彩三门峡

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吴晓铃10月17日-20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举行,这座位于黄河之滨的美丽城市吸引了众多关注。位于三门峡渑池县境内的仰韶村,百年前的一次考古发掘,让这

细致帮扶安农心,焦作马村区农业农村区疫情下积极开展农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

“真是太感谢了!在马村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的多次沟通和协调下,让我家‘滞销’的鹌鹑蛋变得很‘畅销’。如今,已全部卖出去了。”近日,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张氏养殖专业合作社张国成喜笑颜开,为马村区农业农村局疫情之下心系农户、用实际行动维护农畜产品

离石这两个村子何时移民?官方回复

信件内容:您好,我想咨询一下关于红眼川乡霍家坡村的移民问题,周边别的村早都已实现移民,最早的已经移民已有10年左右了,红眼川就剩霍家坡村一直都不知道具体什么情况,也没有收到任何通知,不知道到底移民吗?要移民的话具体什么时候移民?回复部门:离

文件下发4年后才开始行动,榆林36个行政村已成“黑户”

近日,陕西榆林横山区多个村的村民反映,2014年,政府要求横山区撤并160个800人以下的行政村庄,直到2018年才开始行动。在撤并过程中,又由于种种原因,有36个行政村没能撤并。最关键的问题是,陕西省民政厅已经撤销了这36个村庄的统一社会

一斤能卖5000元,比黄金还贵的黄花梨,农村人为什么不愿意种?

“花梨”一词在清朝和清朝的《西洋朝贡典录》中就有记载。清代大量采用了新品种的花梨木,为了将其与过去的品种区分开来,称为“黄花梨”。 在明清两代鼎盛之时,黄花梨价值连城。据古籍记载,明朝一张黄花梨子的价值是十二两银子,那时候一个丫环的价值,连

价值百万的祖传黄花梨桌凌晨被盗?村民称曾发现可疑车辆……

今年8月底,海口一村庙的黄花梨八仙桌被盗,八仙桌重达百斤,有上百年历史,价值36万元。一周后,迫于法律和舆论压力,嫌疑人将已经拆分的八仙桌送了回去。后来,警方成功将两名盗窃八仙桌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到案。这起案件一度轰动一时。如今,海口琼山区红

现在黄花梨木有多贵呢?为什么农村不种植呢?

黄花梨还要看它的品质以及它的来源,具体的雕刻程度等综合价值来看,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话“黄金换木头”,这件事在网上发生过,确实发生过。是在07年的时候,有一家红木公司推出一个活动,你家里面只要有海南黄花梨做的木头,无论是啥,无论做成了什么,1

锁在宗祠里的祖传黄花梨供桌不见了?海口红旗镇有村民称附近停靠过陌生车辆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2月22日消息(记者 李波)12月21日,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委会西湖村村民黎先生反映,一张锁在宗祠里黄花梨桌不见了,其称该桌为祖传之物,估价不菲。经村民报警,辖区红旗派出所已受理该案,展开调查。黎先生

黄花梨又称海南黄檀木,这样珍贵的木材,农村为什么不种植呢?

导读:前几天去朋友家做客,发现他家的家具古朴古香,淡雅别致,给人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些家具是一种珍贵的木材,这种木材叫黄花梨,也有人叫它海南黄檀木,这种木材的最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生长速度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而且还散发

友情链接

天天财经元宇宙中国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网站监控妈妈知道里奥·梅西球迷网微商货源批发官网张晋影迷网必胜客会员福利网段子笑话精选今日邢台广西旅游网老庙黄金首饰缅甸翡翠网厦门旅游网文玩手串交流网梁姓起名网奇瑞汽车资讯网网红奶茶排行榜梅州今日新闻网
晋中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形成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等一批全省旅游精品;晋中是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晋商文化的摇篮。境内有平遥、祁县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左权龙泉、寿阳方山、榆次乌金山三处国家森林公园。
今日晋中 cuizhui.cn©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