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21:37:11 | 浏览:2272
1942年,为了纪念因抗日在山西辽县壮烈牺牲的军事家左权,辽县被更名为了“左权县”。不久,当地一首经久传唱的《左权将军》横空出世。
左权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微小的名字,但他却切实地曾照亮一个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比历史课本上的“符号样象征”的左权,真实的左权血肉丰满,有着无数超乎常人想象的闪光点。
左权是湖南醴陵人,生于1905年,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曾留学苏联,是真正学院派将领。在当时的中国,他的军事理论无论是在实战经验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属于数一数二。
相比其他军事将领,他的出身可以称得上寒微。
左权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家世代以种田为生。他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哥哥一个女儿,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左权出生一年后,醴陵一带闹饥荒,于是,为了活命,左权母亲不得已带着他四处乞讨。
左权两岁时,父亲便因积劳成疾而在贫病交加中辞别了人世。从此,左权便成了单亲、贫困家庭的孩子。
都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因为承受不住失去儿子的打击,左权的祖父母相继过世。这一连串的打击下,左家的大厦已倾。危难之际,中年丧夫的左权母亲不得已撑起了左家。
为了让五个孩子活下去,左权母亲每日起早贪黑地忙碌,她变得不爱说话,她的脸上渐渐也没有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抚不平的皱纹和满脸的愁容。母亲年30岁这年便驼了背、弯了腰、生了白发,看着母亲过早苍老的模样,左权心里难过极了。
为了帮助母亲,6岁开始,左权便在家乡附近的黄猫岭、大王山、桃子坡一带拾柴、放牛、打猪草、干农活。
过早承担家庭负担的结果是,小左权明显发育不良,他看起来非常瘦弱,可他的眼神却日益清亮,他的内心也因过早承担重压而变得早熟起来。他一心想让母亲和家人不再忍受贫穷饥饿,这种愿景像种子一样埋在了他的心里。
少年左权
幼年成长过程中,左权叔父左铭三对他的影响极大。左铭三是一个正直、爱国的青年,也是醴陵当地有名的学者。早在孙中山倡导革命时,他就带头剪去了头上的辫子。他响应孙中山的呼吁,提倡拥护共和,在他的影响下,小小的左权便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自己的思考。
也是在叔父的影响下,左权知道了“知识改变命运”六字,他隐隐意识到:像他这样的孩子,是可以靠知识去改变贫穷命运的。
9岁那年,左权在左铭三的影响下考取了陈家冲私立成城小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名叫醴陵县第八国民小学。该学校设有国文、算术、常识、歌咏、体操、手工等课程。比起私墊的“之乎者也”来,左权感到既新鲜又有趣。
在国民小学求学时,左权一边帮助母亲做农活,一边刻苦学习。他比谁都知道,他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也正因此,他在上课时总是竖着耳朵,生怕自己遗漏了一个知识点。
1919年,新文化运动爆发那年,左权进入高等小学。这也意味着,他求学会面临更大的艰难。当时,他家离学校相隔十余里,为了准时到校,他每天得早早起床带着中饭走路去学校。
可即便如此,左权也总能准时到校,在学校,他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为了早早回家给母亲干农活,回家路上,他有时会用跑的方式。
1922年,左权在叔父左铭三等的资助下考进了醴陵县立中学。在县中一年多时间里,除在学业上大有长进外,还开始了寻觅通向光明道路的探索。
在这里,左权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同学宋时轮。宋时轮比左权小两岁,但他很早就接触了革命,他还是后来的开国上将。
在宋时轮的影响下,左权也秘密加入了革命党。从此,两人经常私底下与地下革命党一起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1924年底,18岁的左权和宋时轮等考进了广州陆军讲武堂。从此,他便也离开家乡、告别母亲踏上了求学之路。左权挥泪告别母亲时绝想不到,这一别后,他竟再也未曾回到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故土。
青年左权
不久,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左权就这样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成了在编学生六队的学员。
当时的黄埔军校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是当时的顶级军校,而且学校里思想氛围极其自由,军校训令中还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
在这样的氛围下,左权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其中包括《三民主义浅说》,也包括《苏联研究》、《中国农民运动》等。可以说,当时的黄埔充斥着浓厚的革命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左权的思想像一颗小树苗一样快速茁壮。
1925年,左权联合其他进步军人建立了左派组织,左权还成了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领导成员。这个组织的成员,后来都成了北伐的先锋。
黄埔毕业后,因为在东征中表现优异,左权得以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学习。这所学校是苏联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的高等军事学校,也是研究诸兵种合同战斗和集团军战役问题的科研中心。
在这里,左权如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每次上课,他的课本上总是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每次考试,他都非常优异。在这所位于莫斯科的顶级学府,左权结识了刘伯承等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和刘伯承后来还合作翻译了《苏联工农红军新的步兵战斗条令》等书,这些书后来还被红军作为基本教材。
留学苏联期间,左权与一位留苏女同学恋爱了,可不久,因为所谓“浙江同乡会”一案被牵连,女同学为自保急急地与左权分了手。
这段感情对左权的影响很大,它竟直接导致他在此后十多年里一直单身。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政权和红色政权两两对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开始开展武装斗争,并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在这种背景下,左权、刘伯承等提前被召回了国内。此时,已经到了1930年,左权已经25岁了,此时距离他最初离家已经过去了7个年头。
这年,他在回国后写给母亲的信里说:“母亲,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回家,老母赡养,托与长兄,我将全力奉献革命。”
从这封信也可看出,当时的左权做好了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准备,为了革命成功,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小家。
不久,左权受命来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他一直坚持将所学的知识